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必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陈付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层级、内在特性及文明境界

发布时间:2024-03-01
字体: 打印
分享:

  现代化在本质上是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是文明的创造更新和转型跃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明层面的集中呈现,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成为学界高频探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为立体地展现极具价值的学理思考,为深入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知识基础和理论资源。为在“两个结合”中掌握历史主动,深化学理阐释,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前进一步,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自身的逻辑框架中阐明其结构层级、内在特性和文明境界三个核心问题,以增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自觉与责任担当。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层级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提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文明内部结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植根于先进生产力,呈现“五个文明”的协调共进,以鲜明的精神标识及象征符号表征具象呈现,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层级。借用马克思将“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比作“文明的果实”的比喻,精神标识如同“文明的果核”,“象征符号”如同“文明的果皮”,呈现由内向外的层级展开。

  1.实体架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果实”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精神的想象,它是在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凝聚中国人民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成果,生产方式变革、人民主体地位、整体性文明逻辑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依据、力量源泉、体系所指,它们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体架构。

  生产方式变革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依据。“生产方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力量,现代化正是在一次次生产方式的迭代进化中向前推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土壤,而它的推进并非自然演进,根本在于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从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进程来看,人类经历着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变迁历程。作为“追赶型”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并联式”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在高度压缩的时空中快速追赶,实现生产方式的变迁及革新。“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马克思恩格斯曾批判将“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动”的历史唯心主义文明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解读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文明观,指明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力量。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在相互交织中实现互动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引发和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和发展。当前由生产方式变革带动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依据。

  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力量源泉。“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为鲜明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定位。作为现代文明的具体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都凸显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逻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遵循的逻辑准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凸显人的价值的现代文明,走的是一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明道路,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为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价值指向和独特价值意蕴,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贯穿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的价值核心,亦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最鲜明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此,凸显人的价值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满活力的最强大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存发展。

  整体性文明逻辑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系所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复合文明。从现代化视角看,人类文明即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从传统走向现代,现代化发展过程也是现代文明发展过程,现代化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规定着现代文明所确立的价值理念。然而,不同的现代化创造着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致力于“自然向人的生成”与“人在对象化的过程中确认自身的生成”的双向共进。它指向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整体性文明逻辑的现代化,在文明结构维度上关涉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了人类文明形态从西方现代化形成的“单向度文明”向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整体性文明”的新型变革,遵循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整体性文明”逻辑,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体系所指。

  2.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果核”

  “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明是从愚昧中解脱出来的生命体,是那种潜隐的精神的基础。精神标识如同文明的“果核”,是文明承续的内在力量与价值支撑。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标识和价值内核,它集中体现为追求梦想的进取精神、团结奋斗的爱国精神、开放包容的和平精神。

  追求梦想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气质。“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在回应时代命题中激活新的生命力,在因应时变中得以沉淀和升华,开辟中华文明发展的崭新境界,亦得益于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神话传说,反映着中华民族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鸦片战争后180多年来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00多年来艰苦追寻,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波澜壮阔,改革开放40多年来艰辛探索,这些时代印记记录着中华民族谋求民族复兴的梦想追求。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追求梦想的进取精神亦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气质。

  团结奋斗的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品质。“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中华民族现代国家的形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国家走自己的路,以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团结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的精彩演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亦被深深刻上团结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烙印,团结奋斗的爱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品质。

  开放包容的和平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质。“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华民族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直以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正气和锐气,在兼收并蓄世界文明中涵养和平品格,赓续和平血脉,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倡议,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奉行“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天下大同”等价值理念。爱好和平的思想贯通了5000多年中华文明传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复兴的文明趋势和文明新生,开放包容的和平精神亦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质。

  3.象征符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果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符号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它使抽象的价值观念可听、可见。中华文化符号既需要不断被创造和传播,也需要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象表达,中华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结构层级中的外在彰显。

  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禀赋。“各种文化符号体系是信息的外在来源,是用于组织社会及心理过程的模板,在这些过程缺少它们所含有的特殊种类信息的情况下,在行为、思想或情感的制度化向导微弱或缺席时,发挥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亦因有标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精髓的文化符号而得以生生不息,且借由文化符号建构起自身的意义系统并在传承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各种元素的结合、延续、创造及升华。如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的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佛道融合、隋唐时期的中华文化圈、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大融合、明清时期的程朱理学、近现代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主自觉等,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秦砖汉瓦、中国武术、兵马俑、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四大发明、长城等各民族共享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荄与基因,亦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统文化元素标注。

  中国当代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表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各个方面及其发展的文明成果与具体展现,是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为”“可以何为”“何以走向”的文明注解及其文明样态。“没有符号系统,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符号的基础上,融入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符号的时代内涵,打造富含中华文化意蕴的符号形象体系。”为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亦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中华文化符号的传统性与当代性的协同叙事和巧妙融合,赋予中华传统文化符号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中国当代文化符号独具的传统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更需要与之匹配的中国当代文化符号,以全面立体式传播当代中国形象,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但必须看到,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在某种程度上的散乱或阙如,也会掣肘当代中国故事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亦需要形塑符合当今时代表达的中国当代文化符号体系,以更好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世界共享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象征延展。“和合共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品格,中华文明在不断地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华文明发展史一定程度上是一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也正是在与世界文明的对接中不断拓展自身生命力和文化新形态,最终熔铸成一条胸怀天下的文明之链,凸显关切人类大我之命运。世界共享文化符号关注中华文化符号和有普遍性意义的世界文化符号的相互融合,是具有世界性的“共同的价值、经验、期望和理解形成了一种积累”。世界共享文化符号,即中国与各国交往中被世界各国所共同认知、理解和使用的符号,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物品、事件、言语、行为等。世界共享文化符号在某种程度是各个国家基于一系列互动建构起来的一种互动身份认同关系,是“自塑”与“他塑”相互交融的最终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形塑的现代文明,它以彰显“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链接,以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为载体,引起全世界情感共鸣,在契合人类文明跃升趋势中,赋予世界共享文化符号以共识性及深刻性。

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性

  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文明,文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从中华文明发展史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形塑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生提供了时空场域和实践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接续性跃升、多元性合集、辩证性超越的价值特质亦在历史承继和创新发展的统一、中国立场和世界情怀的统一、文明共性和文明特性的统一的内在特性中充分体现。

  1.历史承继和创新发展的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接续性跃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过去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在文明接续性跃升中体现历史承继和创新发展的统一。

  从历史承继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多重承继:一是承继马克思主义真理“魂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晰文明不是依循精神想象而是自主活动的结果,始终从具体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推进建设现代文明;承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推动文明再造。二是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第二个结合中赓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实现这一文明的永续发展与换羽新生。它赋予传统文明以现代意蕴,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创新。如“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民族实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承继“和合”精神,推动世界文明交往交融。三是承继人类优秀智慧财富。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文化是文明的客观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萃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华,广泛地吸收世界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形成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利的成果提炼、价值表达和文明力量。

  从创新发展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传统文化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整体变迁,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赓续中华文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文化空间,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表现形态及实践成果。在新征程上,需要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守正创新,继承弘扬中华文明,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生命力,以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多元性合集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每个民族都有扎根自身传统的文明成果。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文明繁荣的重要路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在文明多元性合集中体现中国立场与世界情怀的统一。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以文明发展的主导权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根基,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也造就了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底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有着同步同源的发展历程、同心同圆的价值特质和同向同行的实践路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历程,它体现了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自觉,其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的文明之光亦会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而更加闪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新征程上大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目标之一,也饱含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自身发展的现实追求,是其中国立场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保持自身文化特性的同时,也着眼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一种深切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以实际行动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直面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难题,在实现自身发展中为世界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中国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要推动现有国际体系更加公平公正、更加合理平衡,更能反映全人类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利益,为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既为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汇聚了最大公约数,也表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世界眼光看待世界变局,以世界思维观照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其世界情怀的具体体现。

  3.文明共性与文明特性的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辩证性超越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被剥夺了工业,从而沦为单纯是庄稼汉的集合体,就不能和其他民族在文明上并驾齐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植根于现代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它展现出现代文明的共性;作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它又有自身特质,展现出现代文明的特性,在文明的超越中体现普遍共性与民族特性的统一。

  从文明共性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形态,它展现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曾以资本主义文明为样本深入剖析现代文明的特征。从马克思主义视野考察,现代文明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扬人的主体地位。从“主体性的蜷缩”迈向“主体性的高扬”是现代文明在个体上的鲜明表征,亦是现代生产力发展赋予个体的主体力量及价值视野。现代文明结束“神”“图腾”等神秘力量的强势笼罩,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二是鲜活的创造因素。现代文明不是保守僵化的,它总是与鲜活的创造如影随形。如马克思所述,现代文明积极促进“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三是融入世界历史。伴随着现代生产方式的推进,由现代生产方式塑造的现代文明“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现代文明展开的画卷亦是一幅各种文明互学互鉴、交融对话的交流画卷,它使封闭走向开放,使现代文明成为世界历史的表征,世界历史亦是现代文明的印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现代文明,同样具有高扬人的主体地位、鲜活的创造因素、融入世界历史等共同特征。

  从文明特性上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新的民族形态,“两个结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出场语境及内在特质,是对现代文明普遍性的辩证超越。一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创造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凝聚而成的社会主义文明。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始终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旨归,打破资本逻辑至上的行动准则,使其迥异于以资本为核心逻辑的资本主义文明。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创造的,是植根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现代文明。它具有中华民族天然禀赋内生的特性及特色,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特质及价值信念。“厚德载物”“因睦以合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听则明”以及“协和万邦”“修德来远”等思想浸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求同存异”的包容性。它打破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的单向性思维,迥异于“以我为尊”的单一型文明。

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明境界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线性单向式的现代化,而是整体系统性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消除了西方资本逻辑主导下物质主义泛滥的痼疾,又消除了单一公有制主导下平均主义盛行的顽疾,还消除了传统小农经济主导下封建专制主义束缚的陈疾,在主体性捍卫、创新性开启、结构性重建的三重维度上呈现其超越性深蕴和世界性意义,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历史、观照现实、眺望未来的生成逻辑和意义叙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

  1.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捍卫

  文明样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任何文明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生产方式维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是在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虽然现代文明最早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但并不意味着现代文明的形态只有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态一种形式,现代文明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强调“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又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自身的文明悖谬,强调“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被新的更高形式的生产关系所替代,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积极扬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借鉴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克服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悖论,在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实现文明的主体性捍卫。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摒弃资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遵循资本逻辑,以实现资本增殖为最终目的,资本渗透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从根本上颠倒了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那种以资本为中心、“重物轻人”的理念,突出“人”的中心地位,是建立在“物”的现代化基础之上的,具有更高层次、更合人性的文明形态,实现了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二是摒弃片面发展,坚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发展更多体现在经济文明上,漠视生态文明发展,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秉持二元对立的价值观念,从而深陷环境危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协调,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态的不平衡性,实现了对片面发展的超越。三是摒弃对外扩张,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建立在对外殖民掠夺和对内剥削掠夺的基础之上,造成了世界的对立与分裂、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等诸多矛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和平发展贯穿文明建设全过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国与国之间在经济上优势互补,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在文化上求同存异,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血腥的掠夺和战争道路,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形态。

  2.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性开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尽管它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那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社会形态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社会主义文明,契合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指出,社会文明是在诸多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类社会形态更替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从奴隶制文明到封建制文明到资本主义文明再到社会主义文明,文明形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社会主义文明作为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同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文明有着本质区别:以往私有制条件下的文明大多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文明的发展,而社会主义文明则致力于消除阶级对抗,让广大人民享有文明发展成果,以和谐的方式实现文明的进步。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最终指向和价值旨归,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与时俱进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推陈出新,在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实现文明创新性开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了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一是创造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苏联作为第一个尝试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但是,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苏联模式渐渐难以适应现实,出现了诸多弊端,最终陷于失败。在吸取苏联模式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重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问题,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超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二是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且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新模式,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和文明逻辑,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三是开拓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新视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文明。新的文明形态意味着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思想原则和文化精神,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好的文明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结构性重建

  在世界原生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类型,从持续沿用的文字到独特的史学传统,从多层的教化体系到稳定的传承机制,从“道法自然”到“天人合一”,中国社会逐步构建起了一整套关涉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从时代发展维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化转型。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文明本身具有传承性,现代化不可能脱离传统而孤立地发展,传统仍然会以历史惯性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中。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现代的文明,也是历史的文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共性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携带中华文明基因,从中华5000年文明历史中走来,但它并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在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实现文明结构性重建。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一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重构。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率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但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并不具备“内生型”现代性产生的可能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启了被动现代化的历程,经过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探索、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再到“以我为主”的实践,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了社会主义文明新模式。二是实现了从传统封建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性重建。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跃升,在根本上是社会制度的跃升,是以代表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跃升。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构建了一整套以封建专制主义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为周边国家和民族所学习和模仿。但近代以后,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僵化腐朽,难以为继。在重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国社会制度演进中的时代方位。三是实现了从“天下大同”社会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目标性重塑。《礼记·礼运》勾勒出的大同理想社会,反映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天下大同”社会理想被提出以来,中华民族一代接一代地承继和发展这一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将大同理想与“自由人联合体”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指涉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人类“大我”为价值取向的文明新形态。

四、结 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建构中得以生成的现代文明,“是蕴含历时态与共时态双重向度的复合文明,是彰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高级文明,是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新型文明”。它不仅在历史接续中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换羽新生,而且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实现了对人类文明形态的创新性开启。当前,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在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源的实体架构、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意的精神标识和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形的象征符号等的建设上有清醒的认识,展开系统挖掘和同向发力,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两个结合”中弘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精神,拓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视野,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巩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和生命力,这既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方向标定,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题域。

  (作者简介:陈付龙,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服装学院党委书记)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11期